第(2/3)页 这不是杞人忧天。 吴次仁很清楚国内图书市场现状,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。 首先是盗版泛滥。 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印制粗劣、错漏百出的盗版书籍。在一些中小城市,猖獗的盗版商甚至将盗版书籍堂而皇之的摆上了新华书店的书架。 其次是内容断代。 如今,作者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,创作思维大都停留在八十年代,那些饱含乡土气息的作品或许文学价值不俗,但是很难迎合当今年轻人的口味。杂志社曾做过抽样调差,现在的年轻人最喜欢的作家是金庸、琼瑶等港台作家,而对国内作家如余华、王安忆等,则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。 非要从国内作家里找出最受青少年欢迎的,大概是郑渊洁和贾平凹。然而,前者的作品偏低龄,后者的作品……真适合青少年看? …… 促使吴次仁做出改变的,是八月份在京城参加的一场座谈会。 这场座谈会的组织者是京城开卷公司,这家公司年初刚成立,是一家专业提供图书行业咨询、研究与调查服务的商业机构。 在座谈会上,开卷公司针对国内图书零售市场的困局,提出了做中国畅销书排行榜的计划,同时分享了大量国外畅销书运作的经验和技巧。 国外的经营理念给了吴次仁很大启发,产生了做畅销书的想法。 何为畅销书? 畅销书指的是短期内销量巨大,能迅速成为读者购买、阅读和媒体关注的热点书籍。 而要成就一本畅销书,文学性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话题性。 新概念作文大赛不是正好具备话题性? 吴次仁于是将比赛策划全盘推翻,重新制定了新的计划。 第一步,塑造一个反传统的、带有励志色彩的典型人物。 第二步,借助媒体力量引发广泛关注,进而将关注焦点聚集到这个人身上,使之偶像化。 第三步,借助该人之手,推出畅销书,引爆图书市场。 吴次仁将这个计划称作“三重奏”计划。 为了实现这个计划,他拜访了大量文化名流、媒体人士,不厌其烦的四方游说,终于说服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参与进来。 计划进行到这一步,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,如果不是最关键的畅销书还没完成,他都恨不得马上举办复赛。 …… 然而拿到李源的稿件后,吴次仁犹豫了。 他之所以犹豫,是因为他突然觉得自己的想法太保守了。 在原计划中,争议话题是“教育”,看了李源的文章,他觉得或许可以把话题进一步扩大,延伸到“社会”层面。 这样做是有风险的,但是一旦成功,影响力会更大,也避免了“新概念”这个概念被限制在文化领域。 吴次仁再三犹豫,最终拿起了电话。 …… “文印兄,是我,《萌芽》的吴次仁。” 吴次仁拿着电话,面带笑意的说:“对,稿件我看过了,你也真是的,直接给我打个电话,我去找你拿就好了,还劳烦你跑一趟……” 寒暄了几句,吴次仁切入正题:“我想问一下,这篇稿子是谁写的……你老师的学生?你老师是做什么的……中学校长……不,我没别的意思,我信不过别人也信得过你啊……对了,你有这个李源的联系方式吗?我想和他聊聊……行,那我等你电话……” 挂断电话,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,吴次仁轻松下来。 …… “《萌芽》的主编要跟我通电话?” 李源临放学时被李鸿飞叫到校长室,听他说完,感到十分意外,既没想到老校长的效率这么高,更想不到对方会这么重视。 在他看来,他就是扮泥鳅搅浑水的,对方网都织好了,放着大鱼不捞,在他身上浪费什么力气? 不解归不解,李源还是掏出手机,按照李鸿飞给他的电话拨了过去。 “请问是萌芽的吴老师吗?我是李源……” 第(2/3)页